从价值股转投成长股,私募大佬李驰重仓赛力斯的逻辑
2月以来,赛力斯(601127.SH)走出了一波强势拉升行情。自2月6日到达阶段性低点54.6元后,该股在此后的25个交易日中强势反弹,其间涨幅高达83.89%,至3月20日报收103.25元。
将时间维度拉长,赛力斯股价的累计涨幅更大。2023年6月8日,其股价盘中最低下探至24.75元,以2024年3月20日收盘价计算,其间涨幅高达317.17%。持续拉升之后,众多投资机构收获颇丰,其中就包括于3年前清仓中国平安的私募大佬李驰。
三年前的2021年3月,李驰选中了赛力斯前身小康股份,并一路持仓至今。随着赛力斯股价飙升,李驰管理的基金产品再度拿下私募冠军。
李驰说,赛力斯会成为他新的“标志性持仓”,但一旦销售业绩不达预期,或者交易行情过热,他也会“毫不犹豫”卖出。
股价抬升业绩却连年亏损
赛力斯股价连续抬升的过程中,北上资金在持续加仓。数据显示,3月18日深沪股通成交活跃股中,赛力斯全天成交12.95亿元,成交净买入2.79亿元,为连续第4日净买入,其间该股获沪股通累计成交51.86亿元,合计净买入7.69亿元。
获沪股通连续净买入期间,赛力斯股价累计上涨3.14%,同期上证指数上涨0.95%,汽车行业则上涨4.59%。
北向资金于2023年二季度出现在赛力斯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截至当季度末持仓1582.68万股,随后的一个季度加仓913.33万股。
该公司在2月28日的异动公告中称,自2月6日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56.74%,同期中证全指汽车指数累计涨幅达24.57%,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1.59%。公司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股价持续抬升的同时,该公司业绩却持续亏损。
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到365亿元,同比增长4.09%到7.02%,净利润亏损21亿元~27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6亿元~50亿元。
赛力斯称,2023年业绩预亏,主要因高端化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较高,致研发费用和人工成本增加,同时前三季度销售低迷,固定费用及相关费用也较高。另外,为了四季度上销量,上半年赛力斯加大了市场促销力度,以及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居高,这几大因素整体影响赛力斯全年业绩。
赛力斯提到,2023年第四季度M7上量、M9上市发布,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重仓赛力斯的逻辑
“不能单纯凭借业绩盈利还是亏损,来界定一笔投资的好坏。”李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他以曾经持仓的中国平安为例,“平安是比较赚钱的公司,好像这就属于‘价值投资’,而赛力斯连续多年亏损,大家可能觉得和平安有差异。但事实上,一位一级市场知名投资人当年投资京东时,也发生了一些争议,因为京东也是年年烧钱、连年亏损。但上市之后,却发现京东是这位投资人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李驰认为,“投资赛力斯和中国平安的逻辑没有任何不同,就是陪伴企业成长。”
至于为何在2021年清仓中国平安,转而重仓赛力斯,李驰表示这和周期有关。2016年至2021年,是被李驰定义为“大笨象起舞”的5年,是由盈利驱动的价值股时代。
当价值股时代过后,李驰将2021年往后的年份定义为“成长股黄金期”。而在一众成长股龙头中,李驰选中了赛力斯。
“这和当年从万科切换到平安还不一样,因为都是价值股。这一次我是从价值切换到成长。”李驰说。
2021年6月29日,当时尚未更名的小康股份的定增认购名单里,李驰管理的同威海源价值1期基金,出资近1亿元,认购了其中217.39万股,每股认购价格为46元。
李驰说,此后他并未抛售赛力斯,而是一直持仓至今。记者梳理材料发现,抛开分红定增等因素,上述投资至今浮盈124.26%。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9日,同威海源价值1期基金近一年收益率达到55.78%,在7590只同类基金中位居第90名。该基金也获得2023年6月股票策略收益榜亚军。
除上述定增外,李驰还在2021年3月份前后买入赛力斯。他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同威天眼”,同样重仓赛力斯,并获得了“近一年私募基金收益榜冠军”。截至3月9日,该基金近一年收益达到298.19%,在7624只同类基金中居首。
李驰透露,除重仓赛力斯外,能够“精准逃顶”宁德时代也很重要。
他告诉记者,买完宁德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公司还在继续成长,标志就是营业额和利润双增。但此后公司估值却在连年下降,导致市场偏好迅速发生改变,“这也是当年我们为何果断离开宁德时代的一个原因。”
还会至少持仓赛力斯2年
李驰表示,他至少还将持仓赛力斯2年时间。
“2025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时间点,当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0%后,电车销量是否超过油车、是否加速增长、有没有走出一个急剧上升曲线,也是我们对卖出时点的考量因素。”李驰告诉记者。
李驰认为持仓赛力斯的风险在于销售不及预期,以及与巨头合作时利润分配不均,但这种情况出现概率不是很大。
在持续已经一年的降价潮中,各大造车新势力公布了2月销量。数据显示,因春节假期因素,十多家车企的销量环比均为负增长。其中,赛力斯名下的问界系列凭借21142辆的销量,继续蝉联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环比下滑36%,同比增速超过200%。
李驰还称,告诉记者,当新能源板块被炒得“过热”时,也会毫不犹豫离开。站在当下时点,他较为看好A股后市走势,理由有两点:首先是北向资金等“聪明钱”的回归,与救市资金形成“共振”;其次是回补资金、即先前投入高息理财、信托等产品的资金再度回归股市。
“A股即将跌破2600点的时候,监管出手救市,非常及时、卡的点位也非常精准。”李驰说。
“十年铁粉”李驰清仓,股价创两年新低,中国平安这样回应
李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新股民不太了解,在2007年那波大牛市期间,李驰和但斌、林园一样,都是资本市场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和但斌钟情茅台、林园偏爱医药一样,李驰曾是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的“铁粉”,江湖人称“但茅台、林医药、李平安”。
如今,但斌依然坚定地为贵州茅台(600519.SH)站台,李驰却从中国平安百万股东中抽身而去。近日,李驰自曝已经清仓中国平安,并称在中国平安成为主流基金的标配时,将践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观点。
十年铁粉清仓的消息传出,给中国平安跌跌不休的股价又蒙上一层阴影。7月2日,中国平安进一步下跌,截至收盘报62.3元/股,跌3.8%,刷新2019年3月以来的新低,本周累计下跌6.57%。自去年12月份创出93.22元/股历史新高以来,平安股价已累计下跌近30%,远远跑输大盘。
7月2日,对于“李驰清仓”、“股价持续下跌”等,中国平安在上交所e互动平台回应称,投资者个人行为公司不进行评论,股价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一如既往稳健经营、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李驰自2008年买入中国平安,当年中国平安投资富通踩雷巨亏,他曾撰文力挺并坚定持有十余年,期间平安股价一度跌至个位数。如今,李驰拂衣而去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平安面临多重困境:大股东减持、投资失利、保费下滑等。
正如李驰在微博留言中所说,现在是多个股东在抛弃中国平安。
6月17日晚,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其持股5%以上股东卜蜂集团有限公司,将以股本衍生工具交付股份的交易方式累计减持本公司H股1.83亿股,合计金额约为166亿港元(约等于人民币138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卜蜂集团(CharoenPokphandGroup)是正大集团在海外的名字。2012年底,卜蜂集团以每股29港元的成交价,从汇丰控股购入中国平安9.76亿H股,成为中国平安H股第一大股东。截至2021年1月1日,卜蜂集团合计持股超14亿股。本次减持后,卜蜂集团持有中国平安H股比例将从7.85%降至6.85%。
从业绩上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272.23亿元,同比增长4.5%,较2020年有所回暖,但增速仍然低于同行。
根据中国平安最新公布的保费数据,2021年前5个月保费合计3610.8亿元,同比下降5.66%;其中作为公司两大支柱的财险和寿险收入分别下滑8.81%和4.19%,养老保险下滑14.43%,唯一上升25.12%的健康保险业务,其收入仅占整体保费收入的1.4%。
此外,由于“踩雷”华夏幸福(600340.SH),中国平安在第一季度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及估值调整金额为182亿元,对税后归母净利润影响金额为100亿元,对税后归母营运利润影响金额为29亿元。
据《财经》报道,国君非银券商分析师表示,“此次对华夏幸福的减值占整体表内风险敞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对当期投资收益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预计后续尚有减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平安“踩雷”华夏幸福,但并未影响其继续投资地产。
6月28日,中国平安斥资330亿元用于收购凯德公司位于中国的6个来福士资产组合的部分股权。这成为年内房地产领域发生的最大一笔收购,高于此前SOHO中国出售股权给黑石的30亿美元。
中国平安正试图摆脱困境,目前来看,前景仍不明朗。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实习记者 余冬梅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邓凌瑶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李驰突曝清仓中国平安:老铁粉“脱粉”背后,价值与成长又要切换?
近日,私募大佬李驰在微博发文,自曝清仓中国平安(601318.SH),此消息瞬间点爆了平安的投资人圈。
李驰为深圳市同威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曾被《证券市场周刊》誉为在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三位投资人之一,在很多老股民的记忆中,李驰可谓中国平安的金牌铁杆粉丝。
早在2008年,中国平安投资富通踩雷巨亏之时,李驰曾撰文力挺中国平安,并自2009年以来,坚定的持有中国平安,期间,平安股价曾一度跌到个位数。
长期的坚守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如今,老铁粉“脱粉”而去,是平安不再具有投资价值了吗?
6月29日晚间,李驰再发长篇微博,回应股民疑问,他表示,现在再研究李驰为什么离开中国平安?什么时候离开中国平安?离开得孰是孰非?意义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历史似乎又一次要上演十几年前的价值成长切换模仿秀,这一次,我们都擦亮了眼睛没有?
股民的声音
年初以来,中国平安跌幅接近25%,在股吧,一片哀声遍野,李驰清仓中国平安更是令其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
作为股价风向标之一,单一持股最大股东卜蜂集团也减持不断。
自去年以来,中国平安股东卜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卜蜂有限”)开始大幅减持,今年上半年,大幅减持继续,截至6月16日,卜蜂有限对中国平安的持股为12.5亿股,比例已经下滑至6.85%,持股比例较收购初期下降了一半。
股东的减持行为给平安股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上证e互动,近段时间,股民对于中国平安的提问尤为频繁,6月29日,中国平安一口气回复了近20条股民问答,与此同时,平安的投资者热线也被“打爆”。
对此,中国平安在一条回复中称:公司希望了解市场的声音,并安排同事接听投资者关系电话。因投资者热线拨打人数较多,同事无法同时接听多位投资者来电,由此造成的不变请您谅解。
综合来看,近期股民的提问高度聚焦于股价,并强烈要求平安管理层实施回购。
对此,平安回应称:任何有利于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举措我们都会认真研究,公司将视市场情况及公司的资本情况等因素,适时决定是否回购。
除了大股东,李驰也是很多平安“老”投资人的风向标之一,十多年前,李驰就洞悉到了平安的投资价值。
此前接受采访时,李驰曾对比平安与万科,他认为,中国平安与万科不同,万科只是分享房地产行业的增长,中国平安却是分享中国整个经济的增长。简单地说,房价波动,上上下下,对地产股股票价格影响很大。但平安的商业模式是不断地通过卖保险单、加大管理的资金量来增大可被投资的资本,然后通过投资盈利。
2008年,平安投资富通失利,这一年是中国平安最为暗淡的一年,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李驰撰文《不懂DCM的人完全可以懂平安的价值》,开篇第一句就是:平安的保费收入趋势一天不停止增长,平安的投资价值就一天没有结束。
多空交织
那么,如今平安的投资价值结束了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中国平安自上市后,仅2008年在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后,归属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在此之后,一直保持稳健的正增长,尤其是2013年~2019年这7年,基本保持着年均超过30%的利润增速,而在2020年,这样的增速戛然而止。
2020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394.70亿元,同比增长4.9%,这是其自公布营运利润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
从保费来看,根据最新保费收入公告,平安前5个月累计原保费收入同比大幅下滑了5.7%,其中,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5月当月原保费收入同比下滑4%。
寿险增长乏力背后,新单增速堪忧,今年前5个月,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单单月逐月增速分别为31%、24%、-17%、-23%、-31%,缺口逐步拉大。
对于平安的未来走向,看空者正在离去,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平安的股东户数在持续增加,去年年底,平安股东总户数为700502户,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经飙至958431户,呈现出散户化趋势。
而看多者则认为,平安正在迎来一个底部区间,“给短期业绩留一份耐心。”申万宏源非银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葛玉翔在研报中这样写道。
要“变天”了吗?
李驰曾出版《投资是一场长途旅行》,他把投资视作一场长途旅行,虽然沿途风光明媚,但偶遇低谷狂潮,便须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持走在价值投资的路上。
李驰过去一惯的观点是,价值与成长股的走势是跷跷板,“(伪成长)投机不死,价值不起。”他在微博回应中表示,该起来的价值股之价值,多数已经被股民基民们挖地三尺充分发掘。本人有理由相信,在美国为代表的通胀来袭的国际形势之下,多数各种已经涨了许多倍的各行各业XX茅,“一边持续微涨业绩,一边持续大涨估值”的游戏根基,自春节起可能已经动摇。
他进一步解释,“价值不死,成长不起”之切换,已经在2010年到2015年上演得淋漓尽致,如今,代表成长投资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创出历史新高,市值盖过了价值代表股中国平安。或许这与2009年腾讯创出新高的意义异曲同工,也就是在2019年同一年,中国平安创历史新低,股价约20元(除权后不到10元)。
“历史似乎又一次要上演十几年前的价值成长切换模仿秀。”李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