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罗伊斯:并非一人一城,但是第一忠诚
弹指一挥间,便是十一年时光匆匆而过。这个夜晚的温布利,是一曲关于告别的离歌,也是一首关于忠诚的挽歌。
十一年前,罗伊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十一年后再次踏上同一块绿茵,沧桑和风霜彻底改变了他,唯独有一样东西未曾因为岁月洗礼而变质:
忠诚。
谈及罗伊斯,免不了“多特忠魂”一类的溢美之词。只是,许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罗伊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人一城”。
2005年1月被多特蒙德青训营放弃后,罗伊斯只得委身第三级联赛的红白埃森,延续足球梦想的火种。2009年夏天,鲁尔区的另一支球队——门兴格拉德巴赫——向罗伊斯抛出了橄榄枝,“小火箭”自此开始灌装燃料,准备飞升。
2012年欧洲杯,或许是大多数中国球迷认识罗伊斯的起点。伴随着德国队的青春风暴,罗伊斯在当届赛事出场2次收获1球,在半决赛输给了老辣的意大利队。虽然出场时间和数据并不出彩,但是俊朗的外表和炸裂的球风,却让罗伊斯吸粉无数。
欧洲杯后,罗伊斯回归多特蒙德。他成名的时间点,恰好与多特蒙德生涯的起点重合。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认为,第一印象会塑造人们的认知。两个时间节点的重合,不免让许多此前并不了解和认识罗伊斯的人,都会将他身披多特蒙德球衣的样子,作为认知中的第一印象。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说过,无论真实与虚构,群体的想象力会改变一切。此后,罗伊斯屡次坚守球队的举动,不仅让这种第一印象不断深化,也推动着这一人设不断立足。虽然认知有所偏差,但是罗伊斯为多特蒙德所付出的一切,完全配得上所有关于忠诚的赞美。
越发浮躁功利的现代足球,似乎已经容不下名为一人一城的田园牧歌。
球员权力空前膨胀,推动他们为了名利和荣誉寻求最优解。为了梦想,阿扎尔一心转会皇马;为了地位,内马尔转投大巴黎;为了奖杯,凯恩选择离开热刺;为了养老,无数球星心向中东和美国等遍布热钱的土地。种种现实因素,迫使所谓“忠诚”一再让路,直到彻底沦为边缘。
对阵容和薪资压力的现实考量,以及对老将功高震主的担心,则让各支球队在“忠诚”取舍上充满顾虑。皇马绵延几代的成功背后,却是“冷血”的骂名。巴萨这席“富有人情味”的华服背面,则爬满了虱子:沉重的财政压力、畸形的转会操作、流失的换血机遇,不一而足。
杰拉德离开利物浦、托蒂作别罗马、梅西泪别巴萨...许多“一人一城”的理想化身,到最后也输给现实的冷酷。竞技热情的冷却、高层的逐客令、不堪重负的财政压力,他们未能书写一人一城童话的原因多种多样,却指向一个共同的酸楚:一人一城,何其艰难。
但是,血统而言并非“一人一城”的罗伊斯,却是这份忠诚难得的实践者。罗伊斯亲承,离开多特蒙德的机会,曾经几次摆在眼前:2015年冬天球队“情飞德乙”时、此后数年多家豪门抛来橄榄枝时、甚至去年冲刺冠军的关键时刻,他都有离开这座球场、离开这批球迷的可能。
哪怕是去年翻车丢冠后选择离开,也不妨落成一段“他已经足够忠诚”的佳话。然而,罗伊斯所做的,却是年复一年地将其续写:先是去除了2500万欧元的解约金条款,然后续约再续约,直到一纸离队公告,惊破了所有幻梦。
十二年光阴流转,身边的队友似走马灯般变动。只有罗伊斯,如同南看台不倒的黄墙一般,早已与这家俱乐部融为一体。
格策和莱万多夫斯基,前者在决战前转投敌营,后者以自由身潇洒离去。胡梅尔斯,书写着归去来兮的辞藻。登贝莱和姆希塔良,一个不惜撕破体面,一个执意嫁入豪门。哈兰德与贝林厄姆,两位足以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明日之星,也先后被更高舞台召唤而去。
不止他们,还有魏登费勒、苏博蒂奇、布瓦什奇科夫斯基、奥巴梅扬等人。有的是人向高处的怀才而遇,有的是天生反骨的叛逆作祟,有的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衰老...先后三代的人来人往,罗伊斯却始终驻足原地。
豪门发来邀约,罗伊斯本可以效仿队友,为了名利一走了之;俱乐部高层昏庸,罗伊斯也可以离队为要挟,迫使其做出改变。甚至当“我喜欢拜仁的罗伊斯”这个带有冒犯意味的烂梗广为流传时,他也是一笑了之。
笑,也是罗伊斯的一大招牌。就像那年与莱万多夫斯基作为对手重逢时,罗伊斯在中圈的一抹浅笑,让整座球场瞬间为之灿烂。只是,这抹看似云淡风轻的笑容背后,却又藏着几分凄婉。
悲情英雄,是忠诚之外,罗伊斯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两者就像缠绕在罗伊斯身上的莫比乌斯环,彼此繁复纠结。
因为忠诚,所以悲情?如果前往更高平台,罗伊斯或许能收获更多荣誉和认可,而不是空余无尽的猜想和叹息。如果加盟一支阵容更深厚的球队,罗伊斯或许也不必过度消耗,最终在反复伤病中拖垮身体。如果加入一个领袖气质十足的更衣室,罗伊斯或许也不必屡次在伤病未愈时强行复出,只因为“球队需要我”。
他是威斯特法伦无愧的英雄,这份光荣背后,却是几分苍凉。因为悲情,所以忠诚?大多数人不会也不愿戳破滤镜。但在罗伊斯身上,这似乎就是忠诚的必然代价。
在舆论世界,弱者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玻璃体质、冠军绝缘,都让外界在感叹罗伊斯时运不济的同时,报以同情和宽容。
眼见旧日队友们纷纷离去,要么捧着令人艳羡的德甲和欧冠奖杯,要么赚着瓦茨克不愿给也给不出的高薪。坚守原地的罗伊斯,却只有忠诚的美名。作为人,他足够高尚。作为球员,他却失去了很多。
“别让忠诚害了你”,自此成了罗伊斯再也难以挣脱的枷锁。这份悲情,却彷佛一面带血的镜子,反衬着忠诚的尤为可贵。
2012年的夏天,央视解说的一句“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令人倍感遗憾惋惜,可这句话,似乎就此给罗伊斯的生涯写下了判词。
时至今日,蝴蝶坠入了沧海,故事写到了终局,只有一曲挽歌,仍然在空中回响:
他并非一人一城,但绝对是第一忠诚。
什么是忠诚?为了球队出生入死,结果生涯暮年惨遭抛弃
在篮球的世界里,忠诚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情感,它承载着球员对球队,对城市,对球迷的无尽热情与执着。这种忠诚,往往以出生入死的牺牲与奉献来体现,成为球迷心中那最令人尊敬与怀念的情怀。但是同样的,在这个以成绩与利益为导向的职业体育领域,忠诚很少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尤其是当球员的生涯步入黄昏之时,他们往往会面临残酷的现实:被抛弃。
篮球历史上,有的球星如雷吉米勒、科比、邓肯、诺维茨基,他们的忠诚得到了球队的回报,他们以一城一队的身份骄傲退役,获得了尊重与荣耀。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相反,那些被无情抛弃的球星们,他们的故事更为触目惊心,它们揭示了忠诚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帕特里克尤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在纽约尼克斯的岁月中,无数次带领球队冲击总冠军,尽管未能如愿,但他那坚毅不屈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尼克斯球迷的心中。但是,岁月不饶人,在38岁高龄时,他被交易到了没有争冠希望的超音速队。尤因留给人们的,不仅是那无数次在球场上奋不顾身的身影,还有离开时那被背叛的落寞。
奥拉朱旺的情况也令人唏嘘。火箭队的重建计划将他视为一枚可以被牺牲的棋子。他的付出,他在火箭队的辉煌岁月,似乎在交易的一瞬间烟消云散。终其职业生涯,奥拉朱旺在猛龙队仅仅度过了短暂的时光,之后选择了退役。他的退场,与他曾经在球场上的那份王者风范形成了强烈对比。
奥多姆、德里克罗斯、韦德、托尼帕克、德罗赞、格里芬,他们同样经历了类似的遭遇。有的在知道被交易的消息时心情跌落谷底,有的在反复被球队的管理层忽悠后选择了离开,有的因为球队的无信与背叛而感到困惑与痛苦。他们在球场上的辉煌,被交易和买断的冷酷现实所无情覆盖。
这些事例令人深思,忠诚于球队真的会得到属于它的尊重与回报吗?或许在商业化浓重的体育产业中,忠诚不再是一种可以拿来衡量价值的标准。球星们的忠诚,往往仅仅成为了球迷心中的一段传说,而在球队决策者眼中,他们或许只是一笔笔可以随时修改的账目。
不过另一方面,尽管现实如此残酷,忠诚依旧是体育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着球员对于球队的热爱和承诺,同时也是球迷对于球队的支持与信任的体现。忠诚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激励球队在逆境中团结一心,也能够在胜利之后让喜悦倍增。忠诚是一种情感,它跨越了赛场的胜负,让人们通过体育看到人性的光辉。
当我们回望那些生涯暮年被抛弃的球星们,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在球场上的辉煌,更要记得他们对于忠诚的坚守。即便最终得不到回报,他们的忠诚也是值得尊敬与铭记的。在体育的大舞台上,胜利和荣耀或许是一时的,但忠诚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在忠诚与现实之间,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忠诚并不是过时的概念,它是一种永恒的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忠诚塑造着球员的形象,定义着他们的生涯,为他们赢得了球迷的爱戴。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让我们珍视那些愿意为了一份承诺和信任而奋不顾身的忠诚,即便最终面临的是无情的抛弃。因为正是这样的忠诚,让体育更加动人,让比赛不仅仅是比赛,而是一个个不朽的故事,留在每一个热爱篮球的心中。